政协委员 刘新生
兴隆水库工程2009年11月开工,2012年11月建成蓄水,水库总库容量306万立方米,日供水量2.4万吨。是南岳第一大供水水库,可解决8万人口的供水问题,彻底解决制约南岳旅游经济发展的供水瓶颈。水库的建成,不仅是我区一大民生工程,还将成为南岳一个新的景点,雄伟的大坝、秀丽的湖光山色、悠闲的村舍民居,必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度假。与此同时,水源地的原始生态环境会随着人们活动频繁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对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加剧,将成为全区人民最关心、关注和担忧的焦点。加强兴隆水库水源地管理与保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水源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兴隆水库坐落于南岳镇兴隆村境内,位于止观溪河沟上游,水库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水库上游水源地范围内有八个村民小组,共157户,604人。根据《兴隆水库环境影响报告》提供的水质监测资料,水质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变化区间为第Ⅱ-Ⅲ类,目前影响水质类别的指标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废水的排放,养殖种植、农耕生产的化肥和农药污染等。
1、区域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自兴隆水库建成蓄水以来,水库大坝独有的景观、水源地优雅怡然的自然环境,给库区内的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思路。根据走访调查了解:区域内老百姓大多将原居住房屋进行改建、新建,或集中向水库周边或库区溪水河流区域搬迁建设;在近三年内,水源地区域新建房屋、别墅在30幢以上,已办手续待建的已在10幢以上;还有部分村民也拟将在后期继续开办农家乐或避暑山庄;更有甚者,受利益驱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在河流溪边建起了养殖场,日趋频繁的经济发展活动,对区域内土壤、植被已造成较大破坏,形成水土流失;生活废水、生产中的化肥、农药污染,禽畜养殖产生的污染物随意排至河沟,给水体造成了直接污染。加之现有的污水处理净化设施标准不统一,净化能力与效果有待改善与提高,是无法应对这种人为的较大程度的污染。随着水库周边游玩观瞻避暑的人数日渐增多,水库的水质将更加令人堪忧。
2、水源地专项管理与保护的力度相对薄弱。由于兴隆水库刚建成蓄水,目前尚缺乏一套完善的水源地管理与保护办法,如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发向、节能环保建筑物的科学规划、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施、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水质与环境保护监测、水质与环保的监督管理等等方面亟待完善。
3、村民水源保护意识差。据调查,区域内大多数村民水质保护意识淡薄,仅仅停留在不乱扔垃圾一方面,其他的知之甚少,且缺乏大局观念。
二、加强库区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饮用水源保护意识。
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保护饮用水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宣传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各项保护管理规定,把保护饮用水源地的认识提高到关系广大游客与全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使保护饮用水源成为兴隆村群众及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教育引导村民实施农业污染控制,科学施肥施药,大力推广有机肥、绿肥、使用低残留农药,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土壤农药化肥残留;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推广蓄水保水能力好的经果林或苗圃基地建设。
2、部门联动,严格法制化管理。
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科学规划,尽快研究制定《南岳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将水质保护和水源地环境保护拉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严禁村民群众及游人一切危害库区水源的行为,违者必究;明确水源地保护范围,并按照规定划分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理顺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实施环境监测和水质监测,提供科学的环境和水质监测报告,依法实施管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实施雨污分流,确保水体长清。
兴隆水库虽有自然村组8个,604人,日生活污水产排量200吨,总量相对较少,且村民点相对集中(主要是3个集中点),其地形地势也便于污水收集,便于实施雨污分流,只需少量投入,在三个集中村民点采取污水截流方式,顺势分埋三道污水支管,一道干管,就可以彻底避免污水排入河道,确保兴隆水库水体长清。另外,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长效机制,防止垃圾、污水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
延伸阅读:
来源:区政协
作者:刘新生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ap.nanyuenews.com/content/2013/02/28/704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