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隐居于雁城闹市的回雁峰,被誉为南岳72峰的第一峰。
仲夏的一个上午,我们驻足在回雁峰下的大雁雕塑前,那振翅欲飞的大雁穿越沧桑,一切仿佛回到衡阳历史的原点。
“回雁峰”一名的来历,一直以来流传着两个版本:一曰“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二曰“山形似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欲腾空飞翔”。
有趣的是,回雁峰虽叫做峰,海拔却只有96.8米。“身高”不足百米的它何以雄踞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缘由有二:其一,从地理位置来讲,它是南岳七十二峰从南到北的首峰,与祝融、天柱、岳麓诸峰同负盛名;其二,南岳“香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之说,千年古刹雁峰寺便坐落于斯。
沿雁峰公园的大门而进,我们试图去探寻更加真实的回雁峰。
进门右侧有一幅景区导览图,形似身姿绰约的少女,又似展翅而飞的大雁。它以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威,安排着我们行走的路线。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烟雨池”:
雁峰烟雨实堪夸,
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显爪,
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
青草桥头酒百家。
喜看东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莲花。
我们只知道这首诗作于清代,诗名和诗作者均无从可考。它较通俗地把衡阳的八大景观概括出来,并作为一种文字化的留存一直传颂到今天。可以想见,二三百年前,名噪衡阳八景之首的“雁峰烟雨”一定别有一番韵致。
可惜的是,到清泉人邹定周登临回雁峰时,“时雨兮将沛纷,池烟兮先吐。有井兮灵照,览物兮毕肖”之景已难寻觅。在《回雁峰赋》中,他只有怅然长叹“池已湮兮井不窍,无与复兮空凭吊”了。
今天的“雁峰烟雨”已化身为一汪人工水池,有“山”、有“水”,还有“亭台楼阁”。“山”是假山,“水”是自来水。也许,当现代化的喷泉一跃而起,溅起层层水雾时,我们还能在想象里依稀见到那逝去的烟雨迷蒙。
烟雨不再,徒留遗憾。无奈,作别“烟雨池”,沿着水泥山道继续向峰顶走去。
林深道窄,游人稀少,任山间微风梳理身体。而此刻,街道主次干道上正川流不息,人声嘈杂。身处闹市的回雁峰像历过千年万年修行,宠辱不惊,独守着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这份宁静令人动容。“诗魔”洛夫的《众荷喧哗 》这时跳到耳边: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默念此诗,回雁峰顿时透出一股古意。我们这才算真正走进了山的怀抱。
即便缓缓而行,从山下到峰顶,也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
伫立片刻,一串特殊的音符传来——那是雁峰寺的钟鸣磬鼓和不绝于耳的僧尼吟诵之声。
寺庙大门的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纵览豁中怀,对晴天雁字,月夜钟声,好把俗尘涤去;登临寻胜迹,看槛外江山,池边烟雨,都从梵宇收来。而庙内的一尊寿佛前,香火鼎盛,似乎验证着南岳“寿山”的美名。
据记载,该寺建于梁天鉴十二年,初名乘云禅寺,隋代易名为雁峰寺。唐朝建山门殿,塑无量寿佛像。明修望月亭、宫室寺、此君轩、望江楼。清建大雄宝殿、大悲阁、大士阁,塑有正佛全身准提像、左右二大佛、十八尊罗汉,还铸有洪钟两口、鼎炉一座。南来北往的高僧禅师,都曾在此登台说法,驻锡讲经。这种盛况持续300年之久。1000多年前,这里古木参天,绿荫匝地,名胜碑刻云集。抗日战争时为日军炮火所毁,仅存寿佛殿后进、山门及大牌坊。只有那座不知燃烧了多少岁月的鼎炉至今还顽强地伫立寺前,缭绕的香火和飘飞的烟尘恍若隔世。
每年,数以万计的香客来此朝拜。面容清癯的净裕师傅在这间寺庙待了20多年,其间亦多次到云南、广东等地云游。
在我们与净裕师傅攀谈之际,一名神色凝重的女施主进香朝拜,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祈求着什么。在与净裕师傅交谈之后,她愁眉渐开,转身而去,人一下子轻松了。
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便探知。但我们深信:还有什么比内心的安宁更让人释怀呢?
而回雁峰顶的“雁壁”亭廊,则成为现代音符的交会之所。
今年63岁的李大爷身穿一件白色汗衫,脚蹬一双白色球鞋,从山下徐步拾级而上。抵达“雁壁”,拣一处地方坐下,摊开一本纸张已经发黄的乐谱,拉起了一曲二胡《儿行千里》。“未成曲调先有情”,只见他双眼微闭,沉醉在自己制造的旋律中。周围茂林修竹,绿草茵茵,枝头鸟儿欢呼雀跃,好一派和谐景象。
不远处,三五位老大妈围坐石桌,拨弄着各自的乐器,怡然自得。这一方天地俨然是她们的精神世界。
离开峰顶,越过雁亭,我们进入扩建区。据该景区旅游部部长罗亚敏介绍,2004年,市委、市政府投资2700万元扩建回雁峰,新增面积349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约1256平方米,增设了回雁阁、平沙落雁、第一峰牌坊、第一峰飞瀑、文化墙等景点。她说,回雁峰的远景规划早已出炉,未来的南岳首峰,远接岳麓,近连湘江风光带,必将绽放异彩。
与古朴幽深的老景区相比,这里现代味更浓。特别是到了夜晚,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景区装扮得多姿多彩。男女老幼聚集于此,或牵手散步,或利用各类体育器械运动健身。最惹眼的是南岳第一峰广场上,有一群人经年跳着广场舞。节奏感颇强的音乐响起,她们扭动身姿,来回旋转,既随意又认真,绽放成都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
也许,长期生活在雁城的市民,对回雁峰会熟视无睹。但回雁峰就这么无言耸立,虽无烟雨之浪漫,却有宁静以致远,成为红尘中的憩园。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莫道近处无风景,回雁峰中有真意。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邓润青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ap.nanyuenews.com/content/2012/09/17/705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