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楚之书院衡为盛—书院文化史话
2012-05-08 15:35:37 字号:

  

                                                                                                                                                                        邺候书院    (图 刘建平)

  南岳是培养湖湘学派的摇篮,也是发展和传播湖湘文化的中心。湖湘学派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耕实践,这些优良的传统和政治风格,一一衍化成湖湘文化的基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南岳创建的书院,是培养、传播湖湘文化的场所。南岳各学院,常年住有生徒少至几十人,多则几百乃至上千人,不同时期、不同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都来书院讲学、交流学术,由此把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体系和传统学风扩散到全国各地,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南岳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邺侯李泌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读书论道,居处藏书极为丰富,相传过三万轴,其后李泌之子李繁为随州剌史时,在南岳建南岳书院(现名邺侯书院)以作纪念,时约816—824年,这是南岳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的第一个特点——创建年代早。第二,享有盛名。据《文献通考》载,宋朝“天下四大书院”中,南岳就占了两家,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和岳麓山的岳麓书院。自宋以来,南岳又先后创建了文定、集贤、清献、甘泉等书院,一些大学问家在这里办学、讲学,使南岳成了向全国传播“理学”“心学”的主要阵地。第三,数量多。南岳书院的数量,居全国山岳之首。根据《南岳志》记载,现南岳区范围内,先后共有邺侯、卢潘、集贤等书院17处,若将南岳七十二峰的书院都算进来,较有影响的书院不下百所。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南岳书院的第三个特点,就奠定了南岳在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可以讲,有了南岳书院,才有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在南岳讲《春秋》,肇建了湖湘学派,湖湘文化在南岳起源并达到鼎盛,“湖湘文化”的源头之说即从此出。胡安国,字康侯,死后谥文定,因故称胡文定。他在南岳读书著述五年,筑室号碧泉书堂,办文定书院。其传世著作有《春秋传》著于南岳紫云峰下,是他以毕生精力纂修而成,成为元明两朝科举取士的经义定本,也是湖湘学派的代表著作。胡安国三子胡寅、胡宁、胡宏兄弟均为宋代理学家:长子胡寅被尊为致堂先生。次子胡宁,被尊为茅堂先生。季子胡宏,被尊称为五峰先生。其中,季子胡宏“优游于衡山脚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独立治学,振兴道学,被后人评价为“卒开湖湘之学统”。在胡宏教授的学生中,张栻、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后来都是著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栻,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胡宏曾称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湖南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湖湘学派规模得到很大扩展。如果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那么是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宋、明两代,是南岳书院活动鼎盛时期。继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后;明代湛甘泉、王阳明、蒋信等人,均先后到此,使湖湘学派学风浓厚,文风鼎盛,成果丰硕。明末大儒王夫之,又再次把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向高潮。王夫之高举朴素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湖湘学派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耕实践。这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学风绵延流传数百年,对湖南的历史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流源出湖湘文化,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孕育了一大批人才,历千百年而不竭。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也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历史记载:胡安国是抗金的主战派,胡宏和他的兄弟辈都是同一宗旨,与主和派的秦桧老死不相往来。胡宏的弟子张栻,更是抗金名将张浚之子,他继承和发扬了家书和师传,把讲述《春秋》之义和抗金的实际结合起来。明末大儒王夫之,他不仅隐居南岳著书立说,还于清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在南岳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在这支义师当中,儒、释、道三家子弟歃血为盟,共同对敌,后来虽然失败,但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所以清末谭嗣同赞誉其为“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湖湘学派对近代湖湘文化演变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深远的。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发起者,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变革人士;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等开国元勋。齐白石、沈从文、周立波、田汉……这些湖湘人物融入了湖湘文化的血脉,或明或隐、或多或少地闪现出湖湘文化“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气质,这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也是八百里南岳衡山赋予的独特品格。

{Ky:PAGE}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侯书院:即李泌故宅,又名端居室,明代称明道山房。位于掷体峰下,福严寺的最后一进。李泌帮助肃宗李享平完“安史之乱”后,畏谗避祸,隐居于此。肃宗优诏封三品禄,赐隐士服,并为筑室。功成身退,自称高明,在屋侧的摩岩石上,镌有手书“极高明”三字。李泌在此读书时,广藏天下名著,韩愈曾有“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

  文定书院:位于紫云峰下,岳云中学内。文定书院初名南岳精舍,为绍兴年间,胡安国及子胡宏买地结庐于此,著《春秋传》,十五年不出,其子胡宏,在此改建成“文定书堂”,传其父学、张栻曾师之,开创湖湘学派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上承洙泗渊源,下启朱张脉系。“衡书院十有八,惟文定书院独敕建,为最著,以传春秋故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圣祖玄烨亲赐御匾“霜松雪柏”四字,今已不存。

  甘泉书院:位于紫云峰下,亦称紫云书院。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又名甘泉,曾任南京史、礼、兵部尚书,以七十八岁高龄,携徒来此。“以卜我精舍,芳邻接五峰”,慕胡安国胡宏父子之名,在此筑室讲学数月而去,复又于嘉靖丙辰(1556年),九十一岁来此。其徒新安詹濂为其立像并刻有湛的著作《心性图说》于石像上端,是件非常珍贵的文物。1938年岳云中学创办人何炳麟为像建有护亭,以兹纪念。

来源: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