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奥巴马偷访阿富汗遭讽
2012-05-03 20:29:12 字号:

  美国总统奥巴马1日深夜突访阿富汗,在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签订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但国际舆论显然没把这对新出炉的“战略伙伴”当回事儿。《纽约时报》称,签署过程极其迅速,卡尔扎伊连“谴责”美国的机会都没有。当大部分阿富汗人熟睡时,奥巴马在美军基地的一个飞机库内发表了11分钟的电视直播演讲,在选举年向美国选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即阿富汗战争行将结束。《华尔街日报》说,“美国在度过战争阴云笼罩的十多年后,已经可以看到地平线上新的一天的曙光。”不过,不少媒体注意到,奥巴马突访阿富汗的时机选在美军击毙本·拉登一周年之际,成为“竞选工具”的拉登和反恐战略正在被美国两党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德国《明镜》周刊讽刺说,“为了11分钟选举活动飞行11000公里”,这是奥巴马一次“完美的演出”。美国能够真正为阿富汗战争画上句号?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2日清晨,在奥巴马离开阿富汗几小时后,阿首都喀布尔发生多起爆炸袭击,至少6人死亡,塔利班声称,这是对奥巴马访阿的直接回应。

  “为了11分钟的选举活动飞行11000公里”

  5月1日晚,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到达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在喀布尔会见了卡尔扎伊,双方签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随后他返回基地,通过电视发表演讲后,闪电结束此次访问。随奥巴马访问的《纽约时报》记者报道称,奥巴马6小时访问为拉登在阿富汗邻国巴基斯坦被击毙一周年画上句号,此行充满了历史和政治象征意义。他在“9·11”恐怖袭击的策源地发表讲话,似乎在表明“美国兜了一圈,再次回到原点”。奥巴马在演讲中称,他已经兑现2014年前结束阿富汗战争的竞选承诺,但不会过早地抛弃“这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家”。

  对于卡尔扎伊政府来说,奥巴马的到访意义重大。美阿战略伙伴协议涵盖了安全、经济和政府管理等内容,并详细规定了美国和阿富汗在2014年之后的关系,保证美国在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后的10年期间为阿富汗提供援助。路透社评论称,虽然驻阿美军焚烧《古兰经》事件使美阿原本紧张的关系降至数年来最低点,卡尔扎伊在协议签署后还是表示,“通过签署这一文件、我们为过去的10年画上句号,开启了一个平等关系的新时代。”不过,《纽约时报》的文章称,奥巴马和卡尔扎伊签署的协议像个“贸易大单”,会见和签署过程极其迅速,卡尔扎伊连谴责美国的机会都没有。

  法国《新观察家报》分析说,奥巴马刻意选择拉登被击毙一周年的日子突访喀布尔,并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阿富汗问题至关重要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原因是把这项“重大利好”传递给美国选民,因为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人普遍反感的“布什遗产”,也是奥巴马为数不多可以大声说“业已兑现”的上届竞选承诺之一。文章称,奥巴马是力图借此营造一个美军在阿富汗“善始善终”的圆满形象,在这次访问阿富汗期间,他首次公开用了“胜券在握”形容美国对“基地”组织的斗争。

  “奥巴马阿富汗之行透露出两套说辞”。美联社2日分析说,“美国要离开阿富汗”同时“还要待在那里”,这是为不同的听众准备。奥巴马的“我们将要离开”承诺优先于“美国不会放弃阿富汗”。在今年秋天大选快要来临的时候,更重要的听众是对10年反恐战争已经厌倦的美国选民。

  更多媒体质疑奥巴马此行是为连任走台作秀。德国《世界报》认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奥巴马在拉登被击毙的纪念日会待在家里,他却出现在阿富汗,这是为连任“操纵阿富汗战争的结束”。俄罗斯“亚洲记者”网称,奥巴马试图以此把美国选民从对国内经济等问题的不满上引开。《华盛顿邮报》从时间安排上分析奥巴马此行的目的:和卡尔扎伊签署协议的时候是深夜:对美国民众的电视直播演讲是美国时间1日晚上7时30分,而阿富汗此时是2日凌晨4时,当地百姓正在熟睡;大多数阿富汗人醒来之时,奥巴马已经回国了-6小时的闪电访问目标几乎直指美国观众。

  德国《明镜》周刊2日以“11000公里飞行为了11分钟的选举活动”为题称,美国总统深夜降落在巴格拉姆基地,而11000公里外美国电视正在直播他的演讲。奥巴马此行的目的是想证明一个强大的事实——美国在阿富汗是成功的,并借此提升美军和阿富汗的斗志。.

  服务于美国通讯社的阿富汗籍记者阿米尔2日告诉记者,奥巴马这种做法有点“偷偷摸摸”的味道,显然只是为了美国人自己的利益而来,否则的话就不会如此不信任阿富汗的安全。不过,有阿富汗学者告诉阿米尔,奥巴马此行同时也是为了安抚阿富汗现任总统卡尔扎伊,希望能巩固卡尔扎伊的地位,加强其信心,以保证2014年美军主体撤离阿富汗后,阿富汗未来政权仍然能亲美。 {Ky:PAGE}

  为竞选,两党榨取拉登“剩余价值”

  5月2日是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一周年,很多媒体将它与奥巴马此次阿富汗访问联系起来。

  《悉尼先驱晨报》描述道,美总统突访阿富汗,“空军一号”降落在作战区,讲演安排在机库里,这一切为拉登被击毙与奥巴马之间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德国《巴登日报》认为,这是总统竞选的一个成功策略,拉登的死亡是奥巴马的胜利,但也是个讽刺,一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吹嘘他的军事成就。

  此前几天,随着奥巴马公开将此次反恐行动作为自己的政绩炫耀,拉登逐渐成为美国两党竞选博弈的政治工具。埃及《消息报》2日评论称,奥巴马选择在恐怖大亨本·拉登被杀一周年纪念之际访问阿富汗可谓“处心积虑”,也显得有些神秘,意在通过作秀显示反恐成果,捞取选票和政治资本,这本不奇怪,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会这样做。令人感叹的是,本·拉登都被杀1年了,可他现在仍是美国政客利用的工具,这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拉登并没有死,拉登仍活着,在成为西方国家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阴影的同时,更成为政客们巩固执政地位、充实其票仓的一个工具。

  法兰西24电视台的评论称,如果说,“9·11”事件的发生是布什上台的“加分因素”,那么拉登之死和阿富汗战争的结束,则是奥巴马本次大选最重要的加分因素,是民主党助选的得力武器,因为这件事最能证明共和党的错误和不得人心,以及民主党和奥巴马的“言必信,行必果”。《科隆城市导报》以“哎呀,这就是奥巴马”为题说,奥巴马在阿富汗的言论就是“一次完美的演出”,奥巴马是最完美的主角。他在阿富汗的夜色下向美国人民讲话,美国人自豪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温和、风趣、年轻、坚持不懈:奥巴马又回来了。然而奥巴马的敌人很强大,没了拉登,还有罗姆尼瞄准他。

  在得知奥巴马突访阿富汗后,一直批评奥巴马将击毙拉登“政治化”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2日停止“攻击”,转而称赞说乐见总统此次访问,并称“如果塔利班重新占领阿富汗,再次创建恐怖主义圣殿,对阿富汗将是一个悲剧,对美国的战略也是挫败”。不过,奥巴马2日晚还会出现在荧屏上,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专访节目中畅谈击毙拉登的幕后故事。而罗姆尼当日将在华盛顿近郊举行造势活动,明显是要与奥巴马唱“对台戏”。

  美国真的撤出阿富汗?

  在阿演讲中,奥巴马作为总统首次承认,白宫一直和塔利班进行直接对话。不过,奥巴马离开阿富汗仅仅数小时,首都喀布尔便发生数起爆炸和交火事件,造成至少6人死亡。阿富汗塔利班随后认领了这一系列袭击事件。塔利班一名发言人2日告诉《华尔街日报》,袭击是对奥巴马此访的直接回应,“我们给奥巴马送个口信:阿富汗不欢迎他。我们想让他听听爆炸声,阿富汗不要他强加的战略”。同一天,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在其网站上宣称,将发起代号为“阿尔法拉克”的春季攻势,旨在打击“外国侵略者及其顾问、合同商以及其他所有在军事和情报上帮助他们的人”。

  日本TBS电视台2日评论称,美阿协议实际上是“美阿地位协定”,战败的阿富汗今后顺应美国主导,在国际问题上跟随美国。《日本经济新闻》则认为,美国和阿富汗政府签署的协议中,并没有详细写清楚美军未来为了反恐以及训练阿富汗治安部队所要驻留人数规模以及美政府的财政支援金额等,这会使得该协议实现的可能性降低,也就是说奥巴马总统在强调“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的同时,阿富汗战争其实并不会那么容易结束。

   {Ky:PAGE}        俄罗斯战略规划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古谢夫对俄罗斯《生意人报》表示,美军从阿撤军将会威胁到整个地区的稳定。他说,这将给塔利班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为了防止阿富汗局势动荡给俄带来影响,俄在塔吉克斯坦保持军事存在十分必要;在美军撤离阿富汗后,俄应进一步增强在那里的兵力,以防止中亚地区发生动荡影响俄国家安全。

  美联社称,协议规划出美国和阿富汗2014年以后的关系,允许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在阿富汗保留军队,以实现继续培训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和清剿“基地”组织两个目的。协议的签署使美国和阿富汗各取所需:对于阿富汗而言,阿富汗得到了主权的尊重和不会遭抛弃的承诺;对于美国而言,美国得以能在阿富汗结束战斗任务的同时又能在阿富汗立足。

  日本研究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的自由学者仲村澄世2日对记者表示,目前奥巴马总统为了自己即将迎来的选举,打造了一个战争结束、美军撤离阿富汗的印象,但2014年以后美军不会完全撤出阿富汗。美国相继结束了在伊拉克、阿富汗这两个战场的战争,同时也让这两个国家成为美军全球战略的据点,因此会驻留部分军队守卫。

  仲村澄世认为,美国将国家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后,更需要像阿富汗这样的亚洲国家据点。当然,美国的亚洲战略以及在阿富汗驻军,将会对中国在中亚的利益有所影响,不过美国亚洲战略重点的重点将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美中未来发生冲突的区域更可能是东南亚。

  驻阿富汗、美国、德国、日本、埃及、法国记者伍沽河陈一鸣青木李珍黄培昭杨明

  记者邱永峥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彭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