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幸福感,长沙人很熟悉。继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后,长沙在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中,在全国20个城市中排第3位,仅次于泉州和青岛,同时位居参与调查的8个省会城市首位。这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工众网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显示的。
调查 农民工幸福感主要来源于生存层次
报告对农民工的“幸福感”、“情绪倦怠感”、“社会距离”、“社会支持”四项指数进行了分析。对农民工幸福感又进一步从“生存、关系、发展、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工作学习、社会地位”七个维度进行考察。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幸福感,更多来源于个人安全和健康状况等“生存”层次的幸福感,“关系”层次的幸福感较低,而基于“发展”层次上的幸福感最低。
20个调查城市中,幸福感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泉州、青岛、长沙,幸福感最低城市是深圳。此外,情绪倦怠感指数方面,感觉“最无力的城市”是北京,“最积极的城市”是杭州;社会支持指数,感觉“最受支持的城市”是青岛,“最差支持的城市”是上海;社会距离指数,感觉“最疏远的城市”是东莞,“最亲密的城市”是大连。
解析 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直接对应
“农民工的主观生存感受记录了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健敏表示,农民工身上负荷了多重角色,他们的努力最直接承担了整个社会转型的成本,包括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亿。
“大城市没有太多机会去关注个人感受,人际关系相对疏远,城市提供的友善程度比较低,工作要求也相对较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分析,从报告的结果来看,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对应。
从参与调查的20个城市来看,长沙是个“不大不小,不算很发达”的城市,但是农民工的幸福感却排名前列,并且在武汉、南京、郑州、广州等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这种幸福感从何而来,在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心目中,长沙能带给他们什么?
长沙农民工 长沙符合“不快不慢”的诉求
“在外地,你要真正安家很不容易,你要成为新广州人,新杭州人,太难了。而在长沙,房价不算很高,其他方面的政策也算优惠。”曾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民工”的刘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今年35岁的刘明是常德桃源县人,曾在杭州与朋友合伙创办农民工组织“草根之家”。去年下半年,刘明只身一人回到长沙,在长沙县泉塘社区租下一间小房子,悬挂起“草根之家”长沙工友俱乐部的牌子。来自湘西吉首的田满玉是“草根之家”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间小屋子已经吸引了不少志愿者和工友加入。现在,这里俨然成为他们的小家,免费网络、书籍、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课外培训,象棋、乒乓球等课余活动。
田满玉2009年10月来到长沙,一个人带着5岁的儿子打工。田满玉的爱人在上海工作,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不跟着去上海,“我没去过,也不想去这些大城市,还是在家乡感觉踏实些。”她说过于“庞大”的城市让她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她理解的幸福感,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节奏不要太快,加班不要太多。“长沙这边对农民工子弟的上学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这是很多农民工最头疼的问题。”
专家 文化传统、社会管理赋予长沙包容度
外来务工人员在长沙获得幸福感的心理和社会支撑是什么?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学会秘书长石鹏表示:“幸福感首先指向安全感。”一个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如果就业、医疗、子女上学、自身权益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安全感和幸福感自然会增强。
在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梁媛看来,长沙是个市民社会,竞争性不是很强烈,贫富差距和对比也不会很剧烈,“外来人员的心理落差相对较小。”同时长沙是座消费性城市,可能也是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相关链接
长沙有近200万“新居民”
有数据显示,如今的长沙已有近200万“新居民”。近5年来,长沙推出一项项创新举措,并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以及“一证通”制度,逐渐把“自由人”变为了“社区人”,近200万流动人口在所属街道、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站(中心)的管理下,享有了技能培训、就业就医、子女入学、计划生育等“市民待遇”。
来源:红网
作者:张萌
编辑:彭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nanyuenews.com/content/2012/04/26/705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