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南岳寿饼,在大舜南巡是尝过的“豌菽饼”,后经各部落首领推介,取名“万寿饼”,从此誉满中。每逢南岳香期或斋会,争相供奉,约定成俗,闻名遐迩。万寿饼融合了南岳高僧高道的养生秘笈,采用现代科技精心制作而成,口味甜而不腻,香而爽口,老少皆宜。
大约早在两三千年前,南岳的先民就利用一种叫做“菽”的谷物制作饼子当食品。后来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一书上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词句,大概就是总结先民们吃食“六谷”的经验而编辑的。“菽”,是豆类植物的通称,一般种植于山土或田埂之上,先民们爱称之为“豌菽”;又因菽性耐寒,点种收获均较晚,故亦有称其为“晚菽”的。因此,以菽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饼,或名“豌菽饼”,或称“晚菽饼”,都是有道理的:前者明言是豆类,后者则兼其收获时令。那么,“豌菽饼”或“晚菽饼”又是怎样变成了“万寿饼”呢?这要追溯到大舜南巡的那段历史往事。
传说,大舜第一次来南岳之时,是从现在的止观桥处溯溪而上,沿崎岖登山古道往上攀登的。因坡陡路险,未及半途便饥肠辘辘、举步维艰了。当他在路旁憩息之时,正碰上一位手提包裹路过的年轻女子,便开言问道:“请问姑娘,前面那座山峰叫什么峰?”谁知这位女子一见这位神情疲惫憩于路旁的陌生客官,不禁以同情的口吻自言自语叹息道:“这般劳累,安能上峰!”大舜误解了原意,从此便把那座山峰叫成了“安上峰”。年轻女子随即放下包裹,从中拿出用桐树叶包着的“豌菽饼”,递到陌生客人眼前:“客官,饿坏了吧,这‘豌菽饼’是才蒸出笼的,请多吃几个,吃饱了好登山!”大舜是山西人,把“豌菽饼”听成了“万寿饼”,便边吃边连连点头说道:“‘万寿饼’确实不错,不单味道好吃,名字也非常好听!”从此,“豌菽饼”或“晚菽饼”便变成了“万寿饼”。据说,后来大舜在南岳大会诸侯,除了赏赐“甘露”以外,还请当地山民赶制“万寿饼”赐食各路诸侯哩!经过诸侯们的推介,“万寿饼”从此誉满寰中。
延伸阅读:
来源:南岳衡山旅游网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ap.nanyuenews.com/content/2012/04/23/7053319.html